ID: 21073913

第六单元 议论要有针对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43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六,单元,议论,要有,针对性,统编
  • cover
理有所指,洽意成文 ———高中语文 议论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形成论述的针对意识,形成有效的论述思路。 2.借鉴名家的说理经验,尝试自主构思。 3.尝试有针对性的说理片段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总结名家的说理针对性。 2.尝试有针对性的说理写作。 导入语: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温习所学,探讨针对性 从以下写作背景里探寻《师说》《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所针对的对象类型以及对说理思路、方法产生的影响。 回看课文,阅读以下背景材料,找出文章中哪些文句的观点暗扣以下实际情况。 (一)教师引导示范: 关于《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针对的对象类型: 人———士大夫之族 时弊———不从师、不尊师、讥从师 儒学之道———传道、闻道、古道等 文学主张———古文 讨论交流以下写法跟作者的针对性有什么关联: 先明确写法主要指哪些方面:阐述的思想、结构思路、说理方法、语言特色等。 大家往往忽视文末不起眼的这一节: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其实大有玄机。暗含了哪些针对性?有没有粗心的读者所忽视的地方? 从表面看结尾从写作缘起作了解答,是为了赞许李蟠。究其原因就是一个“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篇文章赠送?正因为李蟠以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实践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思想,成了触动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 1.激励后学不顾流俗。 “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居于上层,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之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所以《师说》结尾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回应开始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复兴儒学之“道”。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社会动荡不安。中唐人有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师说》第三段所举历史名人对象,是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除了增强“无常师”说服力之外也足见作者另意所在。李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