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 本文记述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 的文化自信;培养 属的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国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开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 积累、梳理、整合 交抗争,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独斗秦王,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结局,但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 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 好语感的能力;培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养求知欲、创造性, 本文以对话为主,双方围绕“易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从呈现形式上看, 养成积极思考的习 有着戏剧一样的对白和矛盾冲突,有着小说一样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对比与映衬、渲染 惯;感受、理解、 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场景的再现。 欣赏、评价古代语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言文字,涵养高雅 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述,有判断,有斩钉截铁之决然, 情趣,具备健康的 有柔中带刚之委婉。朗读时,要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 审美意识和观念。 向或情感。 活动一:正音正字 唐雎( ) 怫然( ) 跣(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 ) 2.故不错意也( ) 3.轻寡人与( ) 4.仓鹰击于殿上( )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 ;今义: 。 2.大王加惠 古义: ;今义: 。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 ;今义: 。 5.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 ;今义: 。 7.以头抢地耳 古义: ;今义: 。 8.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 ;今义: 。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3.此庸夫之怒也(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4.此庸夫之怒也( ) 怀怒未发( )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 2.轻寡人与( )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4.天下缟素( ) 5.亦免冠徒跣( ) 6.与臣而将四矣( )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 77—前 6),字子政,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 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 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 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 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 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 的高度,给后世 和 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 关于《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 ,此书是 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 们雄辩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