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90513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12-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264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科,教学设计,声音,上册,科学,四年级
  • cover
课 题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备课人 【学习目标】 明确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了解音量的单位。 掌握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的科学原理。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幅度的变化,并与声音的强弱相联系。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以及人耳听到强弱不同声音的原理。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钢尺若干、塑料尺若干、两端固定的橡皮筋若干、鼓和鼓槌若干、黄豆若干、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学生活动单 【课时安排】 课时 任务学习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包含各种不同强弱声音的音频文件,如音乐、自然声音、机器声音等。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注意到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些声音很大,有些声音很小。”“有些声音很强,有些声音很弱。” 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问题的思考。 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关于声音的知识。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几节课中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谁能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人耳是如何接收声音的呢?” 学生回答:“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人耳通过鼓膜的振动接收声音。” 教师介绍音量的概念。 提问:“我们刚才听到了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那么用什么来描述声音的强弱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 等。 教师解释:“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程度。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教师展示分贝计,让学生观察分贝计上的数值变化,感受不同音量的大小。 教师介绍振动幅度的概念。 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的幅度与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拿出一把钢尺,轻轻拨动钢尺,让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然后用力拨动钢尺,让学生再次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次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回答:“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的幅度更大。” 教师解释:“物体振动的幅度是指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比如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三)实验探究一: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两把钢尺、一根两端固定的橡皮筋、一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教师出示钢尺,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 ”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教师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强调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 声音强弱 | 钢尺 | 轻轻拨动 | | 钢尺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