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主要与大家的分享平均数教学的一些研究与思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平均数的历史与启示 在历史上,平均数最早是怎样的呢?据说平均数最早是用来估计大数的,在公元4世纪,古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长有两条大的树枝,国王图潘纳(Rtuparna)需要估计这两条树枝上树叶的数目。他首先估计了根部的一条细枝上树叶的数目,然后乘以树枝上所有细枝的数目,得到估计值为2095。经过一夜的计数,最后证明图潘纳的估计十分接近实际的数目。 相信大家听完这个故事都已经想到了,图潘纳选择的一定是一条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而是平均大小的细枝作为代表,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平均数。 那么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首先,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数据,所以,第一步就要去采集数据、收集数据;其次,需要选用合适的数据,也就是对数据有一定的梳理、选择;最后,用合适的数据作为代表,进行推断。所以平均数基本的基因为了解决问题,很明显有统计的元素,这里蕴含着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思想。 所以我们上平均数这样的课,要让学生经历数据产生的过程,感受数据的代表性,体会数据背后蕴含着信息。而且我们不能求出平均数就戛然而止,应该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关注平均数的推断功能,等等。 这就是这种1600多年前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当然这种启示还是比较初步的。要进一步获得教学上的启示,我们还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那么平均数标准的概念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平均数的概念与特征 1.平均数的概念 《辞海》中是这样来定义平均数的“平均数是数据集的中心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是这样说的“平均数的本质是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平均数,统计学术语,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所以无论是哪个定义哪种说法,关键都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或中心值),那么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意思呢?数学辞海中是这样来表述的,集中趋势量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统计学中反映本频率分布基本特征的一类统计量。它是反映样本频率分布中大量数据向哪一点集中这种趋势的量。如果要讲得再直观一点,我想用竺老师课中的这个板书,10、5太高太低,8、6偏高偏低,这样数据不断逼近,到最后移多补少刚刚好,这个过程是不是能较为直观地体会到“集中趋势”的含义。 所以我们也有老师是这样来定义平均数的“平均数就是通过移多补少变得一样多的那个数”,这样的定义也挺直观的,当然,这是一个从平均数外在表现来给出的一个定义,它本质上也是体现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2.平均数的特征 那么作为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有怎样的特征呢?平均数的特征是非常多的,最常见的是以下三个特征: (1)平均数的范围: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即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我们还是以这页板书为例,竺老师课中这样从大到小的排列,就是体现平均数的范围,而且通过太大太小多次变化让平均数所在的范围更为聚焦。 (2)平均数的虚拟性: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竺老师设计的数据里没有7,而且课堂上特意强调:“没有7,为什么选择7”,这就是体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3)平均数的敏感性:任何一个数据改变,平均数都会变。当然敏感性最强烈的体现还是在极端数据的影响。本课中竺老师没有体现,在后续的练习中可能会有所涉及。当然一节课里不是什么都需要体现的,所有的都想体现可能所有的反而都变淡了。 老师们,现在平均数的历史与启示我们知道了,它的概念与特征也清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