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97288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14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革命文化题材文本德育融合教学设计--《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在理解、诵读中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希望抗战,收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在理解、诵读中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希望抗战,收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德育融合: 1.在体会情感之中,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发现诗文中的历史典故,积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猜测作者,激情入题 1.出示资料,猜测作者。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 2.听歌曲《月满西楼》,揭示课题。 3.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此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德育融合:与《月满西楼》对字,感受李清照诗词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丰富对宋代诗词文化的认识。 二、反复诵读,感知主题 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 2.指名朗读,感知诗情。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 (2)谁来试着读一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句,明确诗歌主题。 德育融合:在诵读与理解中初步感受诗词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感。 三、借助资料,感悟诗情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 (1)出示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什么人?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a.读注释,了解项羽。 课件补充资料: 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b.阅读故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听了这个故事,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他能过江东吗? c.小结:作者借助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不愿苟且偷生和有骨气的民族气节。这就是古诗中的典故的表达效果。 d .拓展阅读:“不肯”让我们读到了项羽的顶天立地的民族气节,那“不教胡马度阴山”,“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不”你又读到了什么? (2)再读诗句,引导品读: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 a.补充背景资料: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b.引读:是啊!项羽活着的时候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决不苟且偷生。李清照 通过一个“思”字,来呼唤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拯救危亡的国家,通过“思项羽”她将满腔的爱国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