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2024) 语文 七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的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zhǎng 整体感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整体感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整体感知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深入探究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 深入探究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 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巴山夜雨涨秋池 深入探究 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深入探究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 深入探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却话巴山夜雨时 深入探究 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主题总结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表达技巧 1.一问一答, 情景交融 诗以问答的形式开头, 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与“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对应, 展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一问一答的结构, 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 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 2.虚实结合 诗中通过想象未来重逢时的欢乐情景( 共剪西窗烛) , 与现实中无法归家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以此来反衬现实的孤独。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也深化了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家的无奈。 表达技巧 3.时空转换 诗歌在时空上实现了两个大轮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