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0246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9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格式,统编,语文
  • cover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渺远思绪融 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 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问题串 活动串 反馈串 1、同学们,你们都去 过哪些地方游玩啊 在这些游玩经历中给 学生倾听 观看视频 教师激情导入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 么 2、各拉丹冬雪山位 于中国青海省格尔木 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海拔6621米,是唐古 拉山脉最高峰,藏语 意为“高高尖尖的山 峰”,为长江的源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 境,很少有人触及, 是科学家、探险者和 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 地方。下面就让我们 跟随“西藏的歌者和 行者”马丽华走进《在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开始我们两天的旅 程。(播放视频) 二、原始之美 问题串 活动串 反馈串 1、在刚刚的视频里大家 看到了什么 动物 植 物 那她们又看到了什么 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从 文中找出作者马丽华都 到了哪些地方 又在这 里看见了什么 快速浏 览课文 思考 学生回 答 教师明确 1、是的,什么都没有看到。 作者自己也说这是一个不见 自然生物痕迹的地方,但今 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 近旁。 填写表格,完成填空 作者来到了各拉丹冬,第一 天看到了各拉丹冬雪山;来 到了坚冰丛、砾石堆,看到 了冰峰、冰河和远处的各拉 丹冬雪山;看到了雕刻着各 种图案的冰山;来到了冰塔 林,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冰体 和冰山上的裂纹;第二天, 作者又来到了冰塔林没有找 到任何自然生物的痕迹,只 听见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 各 拉 丹 冬 第 一 天 各拉丹冬雪 山 在坚冰丛、砾 石堆,看到了 冰峰、冰河和 远处的各拉 丹冬雪山 冰山 冰塔林,看到 了千姿百态 的冰体和冰 山上的裂纹 声。 2、第5节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 的冰河 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 小小身影。 白色金字塔、统领———高大 威严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 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 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11节 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 白 奇形怪状的(作者对冰塔林 的描写以“写形”为主却又 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 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 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 好的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 第 二 天 冰塔林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是按照时空顺序来 组织材料,也是以“我” 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的。叙述了“我”游览各 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2、(在这些景物中,作 者详细介绍了什么 冰 塔林 也就是文章的5和11小 节 )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5和11小节,说一说冰 塔林有何特点。(抓住文 章关键词进行赏析) 人目不暇接。)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三、苦痛之美 问题串 活动串 反馈串 我们跟着马丽华眺望 雪山,感受到了它的 雄伟和神秘;张望冰 峰和冰河,感叹造物 主的创造力;身处冰 窟,感慨自然永恒的 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1、其实除了写景之 外,作者还写到了她 所遇到的一些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 经历了那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作 者的态度和表现是什 么 学生思考 回答 其他学生 点评 并加以补 充 1、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 挣扎 2、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 者身上的坚强与乐观,阅读 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另一方面侧面写出各拉丹冬 自然环境的险恶,突出本文 所至、所见的独特性。 3、这是一个不见自然生物痕 迹的地方,但今天的确有人 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在文中圈画出相关句 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