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1976

16《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2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自然情怀群文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位作者不同的情感表达的异同,感悟整个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3.通过拓展阅读、写文艺评论和阅读笔记等形式 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之美,了解游记散文的不同体例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体味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精神治愈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领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三)课时安排 4 课时。 (四)学习建议 精读优秀的山水游记散文,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寻找自把整个单元整合起来,考虑“自然与人生”的关系。通过诵读、比较、品味等方法,结合写作的时代、地点等,感受作家的个性、情感。 我的自然山水,从经典散文中获得精神的启迪,继承民族的审美传统,以审美的眼光关照自然。找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获得心灵的慰藉与人生启迪,写下自我个性化的感悟。 (五)课前研学 5.1 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 阅读指导 吟诵并注意诗词的用韵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的起伏变化,关注景、情、理的交融、主客问答、游记散文的写法。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 写作准备 学习推荐词和文艺评论的写法。 5.4 知识清单 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自然情———单元主题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二、过程设计 【知识支架】 1.1 训练内容:品鉴古代散文 1.2 活动情境: 背景———自然情———单元主题。 任务———阅读与推荐。 分工———分类阅读、资源共享 1.3 知识支架 1.3.1 赋的文体知识、苏轼生平及其相关作品。 1.3.2 古代山水散文的阅读知识。如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比较异同等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 1.3.3 赤壁相关诗词与时代背景。 第1课时 感受山水意趣 【文本研读】活动一 梳理行文脉络 1.《赤壁赋》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苏轼夜游赤壁中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 “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悟)———喜 2.《登泰山记》文章各段分别如何围绕“登”字展开记叙和描写的? 所登之山的介绍———登山的时间、同伴———登山路线和山顶所见———山顶观日出———山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文本研读】活动二 赏读山水意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说说景物的各自特点。 示例 《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诗人夜游赤壁看到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澄澈清明、宁静自由的境界。 《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城郭、江水、山峰沐浴在夕照中;云雾环绕,宛如腰带。登上泰山后看到的景象,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寄予作者无限喜悦之情。 【问题探究】活动三 揣摩文本“情”“思” 查阅《赤壁赋》《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