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 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 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