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9510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1-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41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 cover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 学生需求分析: 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 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深入戍边前线,他在御夏词中会写什么? 二、诵读初体验 1.全班齐读,正音释义。 2.自读词,借助注释,知大意。 (学法指导:借注释、合作交流、温故知新) 3.表演诵读,声情并茂地读出你的理解。 (注意语调,读出词中的基调。) 你读得如此低回、低沉、悲凉。读出了一中悲凉,一种沉郁,一种沧桑。词中哪个字是他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三、涵咏品味———泪 问: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何流泪? (一)怀乡思归之泪 有人说,下阙字字句句都在抒写怀乡思归之情,你觉得呢?请找出一句加以分析。 (1)“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之情寄托在酒上 “家万里”,回家的路拉得越长,对家的思念也就越深。 “浊酒”好像抵御相思之苦,只能借酒浇愁。可是酒入愁肠,只能郁结为浓得化不开的块垒。“一杯”“万里”在数词的对比悬殊中,更能强化愁绪之浓烈。 (2)“羌管悠悠霜满地”思乡之情寄托在音乐上 羌笛之音久久飘荡,特别邈远,寄托着愁思。霜满地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与思乡的心境相映。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之情表现在行为上 “人不寐”睡不着是因为思乡, “白发”落叶归根,人越老越容易思乡; “泪”是思乡情的自然流淌。是谁?互文,将士们皆落泪。 小结:直接抒情,还可以间接抒情。 (二)触摸御夏前线的冰冷现实(重点难点) 预设:学生可能答到“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深挖:处于怎样“难”“未成”的境地? 李白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什么此处是浊酒?浊酒,是酒的质地不纯。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苦。是怎样的环境,连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来到御夏戍边前线,去听去看,去深入感受。 1、听边声 “四面边声连角起”———军旅凄苦之泪 此时,如果你也来到了边塞,你觉得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