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13112

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84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纲要,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
  • cover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正文内容分为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 民族危机的加深,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延续。从内在逻辑关 系看来,甲午战后败于日本,刺激了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实践探 索,戊戌维新的政治变革以失败而告终,瓜分狂潮激起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的义和团运动。反侵略的斗争成为新一轮侵略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的签订最终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四个子目配以相应的 学习聚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材中的两则历史纵横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和立足于长”时段“ 思考问题的视野;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引入原始史料,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形 成;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有利于时空观念的素养的培养;中 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这一思考点是与本单元主题相呼 应的,也凸显了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 庚子和辛丑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因此本课在整个单 元中起到了总结性的作用,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八国联军侵 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戊戌维新运 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也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两课与本课在主要历史时期上是吻合的,经过初 中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 的主要史实;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并能够结合《辛丑条 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属于学生已 知已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简略处理,将侧重点放在对历史认知的提升上。 本课涉及概念众多,按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线索):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第二层次(主题):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 第三层次(具体史事):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东南互保、《新学伪经 考》、《孔子改制考》、克林德碑。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 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 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教学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 以及《辛五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2)通过建立义和团运动 与八国联军侵华活动时间轴,渗透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通过阅读史料,掌握正 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通过各个阶级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救亡图存活 动,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感认知。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研读,将本课的知识聚焦于1895、1898 和1900这三个特殊的年份,确定三个学习主题:1895年:惨败与新的反思、 1898年:变与不变的哲学、1900年:义愤与新的横暴。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 过探究学习实现的,基础知识的梳理可在课前预习中提前完成。 通过复习《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折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来 导入新课,抛出问题“1895年后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反应” 由公车上书图 片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引导学生回答维新派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进而进 入到下一个主题的学习。 戊戌维新运动是本课的重点知识。首先是对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解读,教材对 于内容介绍的较为简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补充。为了体现维新派救国理 念中的进步性,整理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中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进行呈现,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会对维新派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