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良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 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 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 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 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 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 ———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 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 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周雕田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 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 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良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J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 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習烁 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 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 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 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 游览顺序 冰塔林 第 一 天 风 冰 体 第 二 天 流 水 观看感受 浩浩苍苍 琼瑶仙境 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描写 第 2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 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