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第二节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功能 人生活的环境和体内有多种病菌,为什么我们却不易生病呢? 回顾:免疫系统知识 免疫器官: 免疫活性物质: 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等 制造 贮存 分 泌 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细胞: 免疫防线 组成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免疫第一道防线 资料一: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抹在健康人的手部皮肤上,三分钟后,链球菌的数量为3000万个,一个小时后,变为170万个,两个小时后变成了3000个。 皮肤具有什么功能?这是为什么? 免疫第一道防线 阻挡病原体进入人体; 抑制真菌和细菌。 免疫第一道防线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纤毛 胃酸 免疫第一道防线 寄居于体表及与外界相通腔道的正常菌群 链球菌 第一道防线组成 完整的皮肤及其分泌物 黏膜及其分泌物 正常菌群 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免疫系统该如何继续发挥免疫防御呢? 功能:阻挡病原体、分泌杀菌和抑菌物质 免疫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唾液腺、泪腺、血浆等处,其本质为蛋白质,主要用于免疫与防御。能水解致病菌的黏多糖破坏其细胞壁;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等,使病毒失活。 免疫第二道防线 巨噬细胞存在部位 巨噬细胞 血浆 淋巴结 肝脏 肝脏、脾脏等处 免疫第二道防线 ①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并将病原体吞噬 ②被吞噬的病原体被纳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泡 ④溶酶体内的溶菌酶和蛋白水解酶消化病原体 ⑤酶解后的碎片被释放到细胞外 ③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 巨噬细胞吞噬过程 第二道防线组成 体液中溶菌酶等杀菌物质 巨噬细胞吞噬 运用免疫相关知识,阐释“脓”是怎样形成的吗?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受体种类 Toll样受体家族 甘露糖受体 清除剂受体家族 巨噬细胞表面部分受体 完整的皮肤及其分泌物 黏膜及其分泌物 消化道等正常菌群 溶菌酶 第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为先天免疫 定义: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都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通过遗传巩固下来的,是人生来就有,并能对众多“异己”发挥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无特殊的针对性。 特点: 与生俱来 无特殊的针对性 如果病菌们突破第二道防线,机体又该如何继续发挥免疫防御呢? 免疫第三道防线 免疫第三道防线 免疫第三道防线 树突状细胞 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 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B淋巴细胞 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抗原细胞 免疫第三道防线 T淋巴细胞 第三道防线组成 功能:特异性消灭病原体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 特点: 后天获得 有针对性 特异性免疫 又称为获得性免疫 定义:成熟的 B、T 淋巴细胞的特定抗原受体只能识别和结合一类抗原并进行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第三道防线的免疫被称为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免疫第三道防线 比较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作用范围 作用特点 获得方式 组成 联系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对多种抗原起作用 非特异性 生来就有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形成的基础,且三道防线的作用是协同的,构成完备的防御体系。 对某种抗原起作用 特异性 后天形成 第三道防线 免疫防御总结 人体免疫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组成:完整的皮肤、黏膜、正常菌群 功能:阻挡病原体、分泌杀菌和抑菌物质,清除异物 组成:体液中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组成:B、T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功能:特异性消灭病原体 病原体 皮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