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28286

1.1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北师大版必修2(表格版)

日期:2025-10-07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69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表格,必修,北师大,生物,学期,高一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 教科书 书 名: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 -出卷网-: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 教学目标 1.在理解DNA和RNA分子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解释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 2基于遗传物质探索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能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阐述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过程。 3.关注自然界遗传物质的特点,能对流感病毒变异、疫苗研制和生产等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问题进行理性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原理和过程。 2. 理解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实验思路。 3. 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用于实验思路设计。 教材思路与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科学史为教学主线,渗透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为教学辅线,并采用“问题导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课程中有巧妙设计的梯度问题串以及课堂探究任务,突破科学史教学难点以及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用于实验思路设计的难点。具体策略如下: 1.“问题导学”策略———体会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在格里菲斯科学史实验教学过程中,课堂以“设疑导入—问题导学—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的教学线条推进,全程贯穿“问题导学”策略。具体做法为①使用科学史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思路;②呈现格里菲斯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验证假设。③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思考,再次分析实验现象。 在赫尔希和蔡斯科学史教学中,利用多层问题导学,引导学生突破“同位素的选择”、“噬菌体的同位素标记方法”等实验步骤上的难点。 2.“任务驱动”策略———体验科学实验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艾弗里科学史教学中,巧妙设置课堂探究任务,先让学生尝试用“加”、“减”两种思路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切实体验科学研究方法。 3.“模型构建”———构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概念模型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北师大版生物学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让我一起走进科学史实,学习科学方法,领略探索精神。 自1869年米歇尔从脓细胞核中首次分离得到“核素”,新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到1924年科学家证明染色体的成分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科学界开始对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究竟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真实科学史,以引起学生兴趣。格里菲斯———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了解肺炎链球菌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肺炎链球菌。如图所示,一种菌落呈光滑的形态,称为S型菌。另一种菌落呈粗糙,称为R型。有同学知道S型菌落呈现光滑外观的原因吗? 没错,请同学们看S型菌在电镜下的图片,多糖荚膜清晰可见,这层多糖荚膜使得S型菌具有致病性,而R型菌没有。 格里菲斯的实验背景 格里菲斯在研究两种肺炎链球菌时,发生了一个“美丽的误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过程中,格里菲斯因为偶然的机会,错把经加热杀灭的肺炎链球菌S型菌液当成注射液的佐剂,与R型菌一起注射入小鼠体内,结果小鼠还是死亡 ,并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了S型活细菌。重复数次实验,结果没有改变。 看似偶然的现象必然蕴藏着某种规律,让我们尝试从格里菲斯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小鼠的直接死亡原因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