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 核心 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 内容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内 容 要 求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2.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开始或停止运动。 3.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业 要求 1.能说明有些力是通过接触物体施加的,有些力是不直接接触物体施加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常见的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变现出对日常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兴趣。 单元 内容 本单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由《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浮力》四课组成。上一单元学的是《物体的运动》,本单元第一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这一课提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力,概述力的作用以及不同形式的力。第二、三、四课分别学习弹力、摩擦力、浮力,主要思路是力的概念的提出,感知相关的力,探究影响力的大小的因素,综合应用力的知识。这三课是并列的,所以整个单元是总分关系。《弹力》在第二课,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而小学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就是弹簧测力计,它是根据弹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制成的,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学习力的一个技术基础,所以放在前面。第三课和第四课的教学顺序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单元主题关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力,是施力物体直接施加在受力物体上的力。这样的主题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经验或经历开始,接着科学地学习,深入地探究,最后又回归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或分析解释生活现象。这样的主题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教材更加生活化、人文化。本单元将力与运动两个主题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有利于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 单元 学情 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低年段学生主要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到了中年段继续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弹力、摩擦力、浮力,不仅继续关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与方向。而到高年段将继续学习不直接接触物体而施加的力,如地球引力。整个小学阶段只涉及力的三要素当中的大小与方向。对于影响弹力、摩擦力、浮力大小的因素,在本单元中都有所涉及,但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中学继续深入学习力的三要素以及具体探究影响这些力的因素做铺垫。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虽然看不到力,但是可以从物体的形状以及运动状态的改变去感知力。自然界中,力与运动一样普遍存在,只要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力。力的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制动、划船运动涉及摩擦力,撑竿跳高、弹力玩具涉及弹力,轮船受浮力的影响,发射火箭要借助反冲力等。 单元 目标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思维: 1.认识力的作用。 2.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探究实践: 1.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态度责任: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