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37803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课外古诗之〈赠从弟(其二)〉课件+素材

日期:2025-02-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2次 大小:3092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其二,编版,古诗,课外,第三
    (课件网) 赠 从 弟 (其二) 导入新课 由古诗中的松柏导入。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刘桢( —217) 东汉末诗人。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北)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性亢直。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他为 “建安七子”这一。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但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原有集,已散佚,明人集有《刘公干集》。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做出过贡献。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本诗选自《建安七子集》。《赠从弟》诗有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这首诗立意高洁,造语质直,体现了诗人五言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的特征。 这首诗是歌颂松柏形象和精神的最早的一首,它对于后世咏物诗写作有深远影响。 整体感知———诗歌价值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lí 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体感知———读准节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挺拔的样子 多么 遭受严寒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刚劲!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首联:(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山上。 颔联: (对比描写)风声凶猛、松枝刚劲。 颈联: (冰霜反衬)不畏严寒、高洁傲骨。 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精读品析 松柏生长的环境如何? 松柏有何表现?你看到怎样的松柏形象? 精读品析 亭亭山上松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冰霜正惨凄 反衬的手法 它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的形象。 精读品析 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诗。 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炼字:①“盛”字写出寒风气势的猛烈。②“劲”字写出松枝的刚劲。 ·表现手法:对比。以“风声”之“盛”和“松枝”之“劲”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松柏经寒风仍旧傲然挺立的赞美之情。 精读品析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反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精读品析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