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 1.民国初,《大公报》载:“目前袁总统特谕亲族及幕友人等,现改共和政体,革故鼎新,自应除百弊,凡有用人行政,原属公权,殊非一人之私,嗣后简任官缺均须选用贤才,汝等各宜自爱,不准徇情滥举,援引私人。”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选拔的改革是形势使然 B.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C.建立了全面的官员考核机制 D.杜绝了官场的腐败行为 2.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 ) 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 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年龄在25岁以上的民国男子可以报考文官高等考试,但有被剥夺公权、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历衰弱、亏欠公款等情况者不得报考。据此可知,北洋政府的考试制度( ) A.拓宽了官员的渠道 B.保证了吏治的清明 C.存在完全西化现象 D.具有近代化的特点 4.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这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 ) A.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 B.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C.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 D.是人事干部制度与时俱进的结果 5.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6.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7.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伤者,流三千里;伤者,徙三年。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 A.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B.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 C.法律逐渐发展成熟 D.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8.《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9.《汉书 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 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10.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