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44196

2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86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烛之,武退秦,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2.单元导语: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所选篇目包括儒、道经典以及史传经典。经典入选教材,有着“定篇”的地位,单元导语明确指出“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编者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文章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学生反复品鉴。 4.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上半年的学习,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和所传达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及对游说艺术的鉴赏,培养学生说理论辩能力,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重点) 2.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游说艺术,培养说理论辩的能力。(难点) 【学习方法】 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古语有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古至今,我国从不缺少出色的外交家,他们以三寸不烂之舌,陈述各方利弊,退百万之师,保万世基业,捍国之尊严,显不世雄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公元前630年,秦晋两个大国围住郑国,烛之武在国家存亡之际顾全大局、挺身而出,用三寸之舌说服秦伯退军的事。那么,烛之武究竟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呢?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习活动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读音。 重点字音: 氾南fán 佚之狐yì 缒zhuì 逢孙páng 戍shù (2)抽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检查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翻译疏通文本的预习情况。 重点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设计意图: 1.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及对重点句子的翻译,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对课前预习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1; 2.翻译的句子皆为烛之武游说秦伯的内容,为本课要突破的难点,即学习目标3做了铺垫。 2.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预设: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秦晋退师 三、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1.烛之武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秦军? 预设:秦晋围郑。 2.烛之武一开始拒绝郑伯,为何后来又答应郑伯出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