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45142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878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活动课,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历代有关“大一统”观念的论述以及观察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疆域图,构建起系统的时空观念,从宏观层面上回顾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巩固的。 通过《十六国族属表》、隋唐帝王的民族观等史料,把握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进一步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增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以及学生展示部分,更深层感悟和还原身边的历史,追溯自己的血缘、学缘和乡土发展谱系,明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能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 认识到家国情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培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 2.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精神纽带的理解。 3. 学生家史作品展示。 教学难点: 1. 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脉络的梳理。 2.“大一统”、华夏认同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课堂导入:(时长1分钟)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我们将从三个部分来学习本课,第一部分:六合同风,来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演进与发展。第二部分:血脉情长,在历史演进中感受催人奋进的家国情怀;第三部分:家史探寻,展示我们同学的作品,一同探寻时代河流中的祖辈记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趋势有什么规律? 我们首先从河南省的简称“豫”字谈起,大家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教学活动: 展示《九州山川实证总图》、《禹贡》、《周礼·职方》以及《晋书·地理志》中有关“豫州”的史料记载,为学生讲解“豫”的由来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荆河惟豫州。———《禹贡》 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周礼·职方》 豫,舒也。———《晋书·地理志》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 地图出自《禹贡山川地理图》,南宋淳熙四年 (1177 年)程大昌编撰,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 教师讲授: 大禹治水,划定九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今河南主要位于豫州境内。豫州不仅是“言常安逸”的舒适之州,也是中央之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伟大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向四方绚烂绽放。从《九州山川实证总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这片土地便是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沧桑五千年变幻中,中国如何成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设计意图:结合《禹贡》记载以及对河南省简称“豫”的来源解释,引出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由家乡中原文化的好奇联想到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活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六合同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时长6分钟) 主线问题前置: 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趋势有什么规律? 教学活动: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观点,通过孔子、墨子以及孟子有关“一”的描述,以及《春秋公羊传》有关“大一统”的记载,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史料的共同点,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着怎样的思想? 管仲相桓公,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