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5429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47995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
  • cover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课堂小结 目 录 2 3 4 1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我们知道了重要的节日会触发诗人的乡愁,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声响也会激荡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夜上受降城闻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2.疏通诗歌大意,学习诗人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诗歌情感,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李益(748年—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两卷。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 烽前 沙似雪,受降 城外 月如霜。 不知 何处 吹芦管,一夜 征人 尽望乡。 “ɑnɡ”韵 听录音,标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整体感知 回 乐 烽 前 沙 似 雪 , 受 降 城 外 月 如 霜 。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边塞环境寒冷、凄清的特点,渲染愁惨凄凉的心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细读感悟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如同深秋的寒霜。 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 , 一 夜 征 人 尽 望 乡 。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望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色,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愁苦心情,映衬出夜景的静寂。“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再读,读出故乡之思,对人民的关切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情感基调;后两句通过“芦管声”引发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课堂小结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