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54928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1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 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203998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上册,语文,七年级,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 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 学习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 剧曲(杂剧) 散曲 套曲: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刻画出一幅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言简而义丰。 解读标题 从小令的标题中可以知道哪几层意思? (1)天净沙:曲牌名。 (2)秋思:题目。 (3)秋:点明时令;思:思绪。 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课文 一、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朗读课文 1、这首小令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 老树 昏鸦 萧瑟苍凉 小桥 流水 人家 恬静祥和 古道 西风 瘦马 破旧荒凉 问题探究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画面连缀起来吗?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哀景 3、第二幅画怎么理解 和其他画面是不是不协调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正是傍晚时分,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画面,而此刻的我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4、“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2)天涯:指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3)直抒胸臆,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柚子的孤寂、凄苦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