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灯 笼 吴伯箫 关注字音字形 fén niào kān jiǎo fèi yì 焚身 溺炕 神龛 皎洁 犬吠 司马懿 shēn sòng yù wò xī mù 乡绅 争讼 领域 斡旋 熙熙然 静穆 mù wǎng qiāng tuì róng qiǎo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暖融融 幽悄 lán piào péi zú liáo 夜深星阑 霍骠姚 裴公 马前卒 燎原 思考探究: 1.写了什么 内容 2.为什么写 表达意图 3.怎样写 选材、语言、表达方式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思考:作者记忆中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温馨提示: 《灯笼》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为大家提供阅读内容,指明阅读方向。请大家在梳理内容时,结合“阅读提示”。 第3段挑着灯笼接晚下班回家的祖父 第4、5段挑了母亲准备的灯笼上灯学 第6段乡俗还愿,村口挂红灯 第7段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 第8段族姊远嫁,感叹兴衰 第9段喜爱在纱灯上描字。 第10段联想献帝伴灯 第11段联想 挑灯看剑的名将 作者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 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如何探究表达意图: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找抒情议论的句子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任务二:结合材料,探究意图。 了解作者 吴伯箫,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乡村。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 三十年代在山东当老师。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材料二 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默读课文 1.在各段中找出抒情议论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简要批注,或直接说出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情议论: (1)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2)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 3)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4)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5)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含义深刻: (1)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2)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段落 内 容 表达意图 1 小孩子喜欢火,大人也须用火 热爱光明 2 早年与灯笼相关的生活场景 3 长幼情深,亲人之爱 4-5 6 7 8 9 10 11 12 段落 内 容 表达意图 1 小孩子喜欢火,大人也须用火 热爱光明 2 早年与灯笼相关的生活场景 热爱乡村生活 3 提灯笼接祖父回家,听进京赶考掌故 长幼情深,亲人之爱 4-5 母亲吩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