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74091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同步练 (含答案)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1227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单元,短文,两篇,同步,答案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基础积累练课时巩固 夯实基础   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kuài zhì① 脍炙  人口的名篇,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fēi② 扉 ,诸如此类,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对“江枫”的新解简直是吹毛求疵。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 对于“愁眠”,看似聪yǐng③ 颖  的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味同嚼蜡了。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惹起  B. 体验  C. 吹毛求疵  D. 味同嚼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C ) A.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B.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C. 议论文按照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课文《不求甚解》是一篇立论文。 D.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课内赏读练探本究源 突出重点 一、阅读《谈读书》,完成问题。 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B.语言精辟,说理明确。 C.平易流畅,笔法灵活。 D.语言犀利,批判性强。 5.作者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答: 书上的内容纷繁复杂,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6.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A.这篇文章阐述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好的”的道理。 B.文章第2、3、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C.文章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D.文章第5段以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一事为例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7.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答: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儿,重视整体的理解。  常识积累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主题理解 《谈读书》分别从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三个方面谈了作者的看法。 《不求甚解》主要论述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的道理。 文脉梳理 谈读书立论 不求甚解驳论 拓展阅读练课外延伸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让阅读为青春增色 徐川 ①最是书香能致远。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青少年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