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做到知人论世。(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做到知人论世。(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幼年聪慧;他“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少年顽皮;他一生忧国,“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也曾青年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读﹒感诗味,明诗意 (8分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杜甫,走进他的诗歌《望岳》(板书)。 1.诗歌体裁: 打开书,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体裁)。 什么是五言?什么叫律诗?(引出并板书: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板书:格律诗--音韵美 2.请同学们听范读,正字音,划停顿。 3.灯片展示,自读这首诗。 4.同桌学生互读、指点,然后请1-2位同学示范朗读,老师指导。 5.生齐读,结合注释解诗意,抽一生把注释连缀成篇说给大家听一听。 大家思考诗人写景时站在哪儿?是从什么角度“望岳”的? (师引导并板书:远望--近望--细望--想望) 6.朱德曾这样评价他--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三、读﹒绘诗景,悟诗情(20分钟) 1.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请你们运用想象,加入优美的语言来修饰,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的泰山,如果你有想到的好词好句在本子上写一写。 2.学生展示,师示范,生齐读。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呢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蓊蓊郁郁地,绵延在齐鲁大地上,望也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的神奇俊秀,仿佛都在这山上凝聚,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如同被分割为黄昏和拂晓。 看峰峦迭起,云雾起伏,胸中荡起一阵阵浩然之气,睁 大眼睛,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雾霭重重的山林,视野极其开阔。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上面俯视群山,那群山都匍伏在泰山脚下,就显得渺小了。 3.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青年时期就已养成,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语言十分讲究精炼。这首诗又有什么惊人之句呢?他又用什么方法向我们展现了泰山之景?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前三联,按老师给出的句式进行赏析,等会儿在班上进行分享。 诗中 两句运用 (手法),描绘出了泰山 (特点),蕴藏了作者 的情感。 示例: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一-一设问修辞手法,远望的角度。 开篇以设问起句,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表现了泰山的绵延不绝。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一拟人、比喻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近望的角度。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的厚爱,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此。 “割”字,含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鸟。一--寓情于景的手法,细望的角度 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生展示,师板书: 写景诗--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神奇秀丽 抒情诗--喜爱、赞美 四、读﹒知其人,诗言志(10分钟) 1.诗言志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的诗人面对眼前的仙境,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 我们一齐找找———生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同学们,诗人仅仅是为了登上泰山的顶峰吗? (出示写作背景) 师引导,诗言志,板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