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想跟同学们来温习一下《古代诗歌四首》。我知道同学们在上学期就学过这四首诗歌,不过没有关系,我今天上的内容肯定跟你们的老师不一样的。 二、我是编辑,我来说 1.学习活动一:为什么是这四首? 师:因为是去年学过的,内容可能有点生疏了,在我们学习之前,我们先自由放声朗读一下。 (学生高声读,教师静听) 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给大家范读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女生范读。女生声音很甜美,读毕,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确实读得很棒,如果吹毛求疵的话,同学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 生:xxx的声音确实很甜美,但是甜美的声音不太适合《观沧海》,《观沧海》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这样就更好了。 师:不错,同学们指出了读好诗的一个秘诀,声音的变化有时候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内容往往决定吟诵的方式。(板书:内容)还有其他人要说说吗? (生表示没有了) (教师示意范读的学生继续站着,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我就想问你一下,你在吟诵的时候,有没有进行特别处理的地方? 生:在朗读的时候,我是根据诗歌的题材做了处理的,比如在诵读《秋思》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突出抒情性,在诵读《观沧海》的时候,我注意了情感的激昂,不过没有做到位,所以,刚才有同学指了出来。 师:已经很不错了,你特别注意到朗读与诗歌情感之间的关系。 (板书:情感) 师:同学们,除了情感之外,诗歌的诵读其实还跟古诗的体式有关,(板书:体式)比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都是不同的。 (屏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诗,二二节拍居多)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五言诗,二二一居多)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七言诗,二二二一居多) 师:好,同学们,这些都是诗歌诵读的一些基本规则,但是真正的朗诵,我觉得应该加进自己的感受,所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幻灯提示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重新诵读一遍。 (学生诵读声渐渐低下去) 师:好,言归正传。同学们,很凑巧,我跟这册书的编辑老师熟悉,关于这个单元为什么要选这几篇诗歌,曾经跟这本书的编辑有过讨论。当时,我向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这四首古诗编在一起,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把这四首古诗编在一起,编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如果你是编辑,你会怎么回答我的问题?现在请同桌同学一起探讨,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师:现在,哪位同学先来说说。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生:我发现四首诗歌都是借景抒情的:《观沧海》的作者登山观海,表达了胸怀天下的慷慨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暮春之景,寄托愁绪;《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江上行舟,乡愁顿生;《天净沙·秋思》借夕阳古道的景物抒发了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我们觉得编辑就想做一个借景抒情的诗歌专题。 (掌声) 师:真棒!同学们的掌声代表了一切。中国古诗素有“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这四首诗歌确实是有这个共性的,第一组的同学们发现独到,精彩,赞一个。谁来继续说? 生:我们两个发现四首诗文体不同,涵盖了乐府诗、绝句、律诗、元曲,都没有重复,我们觉得编辑就是想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让我们了解诗歌的体裁。 师:嗯,也为他们的发现点赞。这个理由非常充分,在我与编辑交谈中,他们所说的理由的第一条就是这个。 (学生鼓掌) (屏显) 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先秦)-汉乐府-文人五言诗(魏晋)-唐诗(绝句,律诗)-宋词-元曲 师:各个时代的诗词都有各自的特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