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91533

第10课《三峡》 教学实录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7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0课,三峡,教学,实录
  • cover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实录试讲借鉴 教学过程 一、“峡”字导入,整体感 师:(板书:峡)同学们,看看这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你想到了什么? 生:山字旁,声旁是夹,“峡”跟山有关。 生:我觉得字形蕴含了这个字的意思-山夹着的是峡。 师:对,峡的基本特点就是两山夹水。今天呢,我们要跟随北魏郦道元,一起游历三峡。(板书补全题目) 师:既然是三峡,那谁来告诉大家是哪三条峡? 生:课下注释里有,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学习文言文一定要结合课下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三峡中巫峡最长,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瞿塘峡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西陵峡则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屏显图片) 师:同学们,《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水经注》又是怎样的一部书? 生: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所做的注释。《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一百多条,内容简略。《水经注》名为注释,实则以《水经》为纲,大为补充扩展。《水经注》介绍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师:原来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部书的注释呀!你预习很充分,不但介绍了《水经注》,还介绍了《水经》。后来,清代国学大师杨守敬又对《水经注》做了梳理、诠释,写成了《水经注疏》。关于作者郦道元,谁来介绍一下? 生: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水经注》。 师:是的,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等官职。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范阳涿鹿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北魏时期,南北朝分裂,《水经注》里北方的河流是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而南方江河,则是博采众长,精心选择加工而成。《水经注》文笔精妙,语言生动,书中很多文字都可独立而成一篇绝妙的散文。(屏显)比如《三峡》。 二、初读赏景 1.读通句子 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字形和句子停顿。 (学生自由读后,师范读) 师:文中有几个多音字和生字,大家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做导学案时,就有同学出现了错误:(屏显) 沿溯阻绝(shuó)绝巘(yǎn)飞漱(sù)其间 属(shǔ)引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shang) (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生:是,有很多四字短语,句式整齐。 师:对,这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它多用四字句,读的时候节拍为二二式。中间穿插有五、六、七言,整饬华美中又参差错落,变化多样,我们读起来又有抑扬顿挫之感。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2.读懂文义 师:在读对读通句子的前提下,我们还要读懂意思。同桌两人合作,一读原文,一译句子,译不出来的画出来。 (生两人合作翻译) 生:老师,“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我们翻译不通。 师:谁来帮帮他们? 生:我来。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师:非常正确。“重峦叠嶂”是一个互文句,应该是“重叠峦嶂”,本文里像这样句子还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