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满江红(小住京华) 导入新课 她,本来是可以活的,却选择了死。她的死,如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古城绍兴,解放路与府横街相接的闹市区轩亭口,由此矗立起了一座纪念碑。她,就是秋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体会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听配乐朗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请1-2个学生示范朗读,全班再有感情地齐读。 4.结合注释,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秋瑾在苦闷困顿中,具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巾帼英雄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 这时,文化界改良和革命新思想迅速传播,这对秋瑾有了很大的启发。婚姻的不如意,也使她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后虽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精神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思考:“早又是中秋佳节”透露出词人怎样的心绪? 明确:没有特别的欣喜。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思考:愉悦的景致却没有给作者留下美好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开篇的渲染,词作的悲伤气氛得到充分铺垫。 思考:词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明确:篱下菊花开遍的明净秋景图 3.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化用 的典故,写出了 ,喻指国难。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词人怎样心情? 明确:自己婚姻生活不幸,佳节时节又留在异乡,只能徒劳地思念故乡浙江。写出了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四面楚歌 当时中国的局势 资料链接:19世纪以来列强环伺下的中国,特别是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已非常明显。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恰如被汉军重重包围下四面皆楚歌的项羽。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思考: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强派”“殊未屑”强烈表达了词人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资料链接: 在徐自华为秋瑾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述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秋瑾的一段言论:“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乎?”可见,秋瑾不屑为女性的背后,正是溢于言表的爱国之情。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与 得对比,“列”“烈”两句读来铿锵有力,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气概? 身 心 明确: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这是秋瑾作为“巾帼英雄”的写照。 资料链接: 在词人的另一次词作《鹧鸪天》也真切地抒发了她当时的情感:“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6.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思考:结合背景,联系上下文,把握词句大意。 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 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思考:词句引用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