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99609

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9-17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0871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章,现象,教案,人教,2024,物理
  • cover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 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自然中的声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声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讨论交流】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让同学归纳出图片的共同点,讨论是什么产生了声音。 【探究实验】 演示:方案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 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实验的物体 发声时现象 无声时现象 结论 橡皮筋 振动 不振动 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 尺子 振动 不振动 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 音叉 振动 不振动 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 鼓面 振动 不振动 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 【归纳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讨论交流】 根据课本第36页实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探究实验】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