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1210633
第三单元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课件(共20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课外古诗词课件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271627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七年级
,
课件
,
古诗词
,
课外
,
2024
,
统编
(
课件网
) 夜上受降城闻笛 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 李益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熟练背诵、默写全诗。(重点) 2、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 学习目标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江南词》 《从军有苦乐行》 《登长城》等。 作者介绍 李益处军旅中多年。多写边塞题材。艺术成就臻于巅峰。受降城,唐代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诗中指西城,在宁夏灵武。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想之情的诗作。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写作背景 课文研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整体感知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写景 整体感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情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整体感知 1.诗中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同时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征人孤独凄凉的心情。情景交融,自然地引发思乡之情。 整体感知 诗人运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塞外荒凉、凄冷的特点。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表现了诗人身边塞绝域的孤寂、思乡之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整体感知 诗歌后两句讲了什么? 3.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是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情。 整体感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的芦管声而引发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芦管声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1)含蓄蕴藉,借景抒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蕴含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一般来说,前三句蓄势已足,末句就用直接抒情写出。诗人却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写作特色 (2)巧用比喻。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似雪”“月如霜”比喻贴切,描绘出边塞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3课《安塞腰鼓》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5-02-24)
八下23《马说》课件(共50张ppt)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全国通用)(2025-02-24)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50张ppt)(2025-02-24)
第4课《灯笼》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5-02-24)
第13课《卖油翁》课件(共42张ppt)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2025-02-2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