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国论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对课文《六国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论证了“赂”的损失 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韩、魏、齐三国与秦国相邻,因割地求和而招致灭亡,证明了割地赂秦如“抱 薪救火”的道理。 D. 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 弦更张,勿蹈覆辙。 2.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六国论》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 B. 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 C. “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 D. 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 4.阅读下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对《六国论》中有关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分析的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赢而不助五国。” 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 作者总结齐、燕、赵亡国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C. 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