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16803

16-2《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1-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329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6-2,六国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课题 《六国论》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 3、把握六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六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 教学类型 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 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 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 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相关内容介绍 1、苏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 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 》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 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 ·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2、文体知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史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 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1 3、秦与六国史料补充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 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 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4)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3年灭楚 前228年灭赵 前222年灭燕 前225年灭魏 前221年灭齐 4、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 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 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造成 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 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 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 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泊 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 族。 三、研读段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整在赂秦。赂秦面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弊:弊病 而:连词,表原因 道:规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