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枣儿寄深情———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戏剧主要内容,理解矛盾冲突,提高学生对戏剧的鉴赏力。 2.揣摩台词和舞台说明,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思想情感。 3.结合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学习象征手法,准确理解剧本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法学法】 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默读剧本,概括剧情。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剧本,并概括主要内容。 剧情概括:农村的老人想念外出的儿子,男孩想念在城里有另一个家的父亲,这一老一小在果子成熟的枣树下,深情呼唤远方的亲人。 二、小小枣儿寄深情———分析枣儿在剧中的深意 活动一:老人眼中的枣儿 (一)与枣儿有关的人生经历 枣伴随老人的一生,特别是重要的三段人生经历,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其中用到“枣”字。思考:对老人而言,枣儿意味着什么? 师生配合,概括为:儿时种枣———-落枣退敌———-舍命留枣。 老人的故事让我们又好笑又难过,我们感受到在那动荡的社会,老人贫穷的生活和坎坷的人生。 小结:枣儿救了老人的命,比命珍贵,是满心的感激和爱惜;枣儿是他逝去的亲人,睹物思人,寄托深切的愁思和怀念。 (二)与“枣儿”有关的往事 老人的儿子名叫“枣儿”,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与“枣儿”有关的往事,其中含有“枣”字。思考:对老人而言,枣儿意味着什么? 依次概括为:取名枣儿———举儿摘枣———枣树浇肥。 如此细小的举动却是老人对儿子的疼爱,俩人相依为命,言语中都是满满的温馨和喜悦。所以,老人每每看到枣,就会想起远出在外的儿子,美好的往事反而徒增老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 (三)分角色演读剧本 每组自选一段情节,进行分角色演读。 小结:在老人眼里———--枣儿是他的命,是他妻子的命,是他儿子的命,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他对儿子全部的思念全部的爱。 (当老人沉浸在往事中时,有一个男孩悄悄出现了,他也是冲着枣来的) 活动二:男孩眼中的枣儿 (一)揣摩语———舞台说明 1.读读下面的语句,品析句子的深意。 屏显:(舞台说明) 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只顾忙着枣儿往口袋里装。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男孩吃一颗枣儿。 将口袋里的枣儿放入匾子里。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说偷藏一颗枣儿留给爹)。 老师示例朗读: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示例品析:“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中的“蹑手蹑脚”,形容男孩走路时脚步放得非常轻,也有十分小心偷偷摸摸的样子。男孩明知道枣儿是别人家的,未经他人允许不能拿,可是男孩依然忍不住要去捡,不是孩子嘴馋想吃,而是对父亲的思念,想用这甜甜的枣儿留住父亲。 男孩不爱吃枣儿,因为它没有巧克力好吃;男孩不好意思吃,因为是别人家的枣;他之所以偷枣,是为了留给他的爹,可是他爹已经是别人的爹了;他爹喜欢吃巧克力,唯一能和巧克力比的就是枣儿了;只要一颗枣,我们看见男孩的善良诚实懂事,宽容;因为爸爸不再回来了,小小枣儿便成了他感情的依托。 2.孩子认为爸爸喜欢巧克力,这里的巧克力又意味着什么?是与贫穷落后的农村不同的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资料助读———写作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期盼父亲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通过自己的打拼,过上富足安康的新生活。 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年轻人可能就会出现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