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08653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0-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503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24课:愚公移山 《列子》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故事———《愚公移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巨大的山峰,却毫不退缩。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呢?让我们一同去探寻愚公移山背后的深刻寓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 2、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即列御寇,亦称“圄寇”“圉寇”。《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虚”即虚静、无为。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创作于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渴望战胜自然、克服困难。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字词读音 箕畚( ) 太行( ) 荷 ( ) 孀( ) 匮 ( ) 龀( ) běn háng hè shuāng kuì chèn 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1、寒暑易节。(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3、方七百里。 ( 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4、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表示判断。) 2.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3. 省略句 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有节奏朗读课文(第1和第2自然段)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有节奏朗读课文(第3和第4自然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章品析(第1自然段)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文章品析(第2自然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将近。 苦于。 阻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