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27195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 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498669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行路,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下 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1. 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把握诗歌的内容。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大意,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 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目标 古人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来写诗,李白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有一位诗人鲍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拟行路难》。 情景导入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新知探究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感情的。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解 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涵泳诗韵 自由朗诵,并根据课本注释,尝试翻译全诗。 把水倾倒在平地,水就会向四处分流。 人生各有各的命,怎能成天哀伤忧愁? 喝点酒宽慰自己,举杯而饮中断吟咏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全诗的情感基调(诗眼)是什么?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愁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3.“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四句“安能行叹复坐愁?”看似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诗人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长歌当哭,何其悲壮。读者从此情此景中也可想见其悲愁之沉郁。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