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科书 书 名: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学情分析 1、认知特点:初中生思维较为成熟,并且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需要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来提升抽象思维水平。 2、基础知识: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所了解,初中政治课对本课涉及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阐述,有助于开展本课的教学。但本课内容丰富,这一时期社会变革迅猛,需要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3、不足之处: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 1、从纵向上看,本课上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讲述了新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奠定初步的物质基础。本课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也为第三单元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总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作了铺垫。 2、从横向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推动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相呼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 3、纵横向的剖析,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时空架构,形成历史立体感。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决策,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历史解释: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形成客观评价与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家国情怀: 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核心目标: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2分钟) 【开篇】 【导入】 展示孟晚舟女士“回家”的新闻报道。 【设问】 美国为什么处心积虑地挑衅中国? 这是因为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美国的忌惮,美国试图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 以中美搏弈为切入点,通过时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教授 (40分钟) (一) 思想破冰 (一)思想破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图片】 【介绍】 197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排演的话剧《于无声处》轰动全国。剧中表达的对解放思想、冲破禁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于无声处》也唤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思考】 为什么民间渴望解放思想的呼声需要通过话剧表达出来呢? 【总结】 “两个凡是”成为了拨乱反正的巨大障碍,并引起人民的巨大争议和不满,思想界即将迎来一场风暴! 【材料】 【介绍】 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过渡】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