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陶渊明》导入新诗。 二、朗读诗歌 1. 学生自读诗歌,几名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准字音与节奏,读出情感。 2.播放【课文朗读】,比照课文朗读朗读,练习朗读。 【精品课件】展示 朗读指导 (1)节奏划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感情基调 悠然、惬意。 三、研读探究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 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 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 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 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鸟归,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 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难以言传。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学生做好批注,先小 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可以“我喜欢……,因为……”或“从……这句诗中,我看到了……的陶渊明”句式说 话。 示例 (1)我喜欢“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因为这句诗用设问写出了作者虽然身居闹 市,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的原因,诗人自问自答,指出只要“心”远离官场,就能做到 精神超脱世俗。 (2)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超凡脱俗的 陶渊明。 答案预设 (1)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 形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 (2)我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现了陶渊明厌 恶官场的虚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了恬静的心境。 (3)我喜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因为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景,太阳下山时, 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实际上却有言外之意,鸟飞倦了,尚知还,可人为什 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这两句虽是写景,却又 抒情悟理,写人写景,水乳交融。 (4)我喜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 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 生的真谛。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可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学生赏析不到位的, 师生评点引导。)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春望 一、知作者,知背景 下面,我们走近伟大诗人杜甫,去体验他的心路历程! 播放【影音资源】《杜甫》。【精品课件】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 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 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