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3591

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401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高教,2023,中职,语文
  • cover
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内容解读 一代文豪苏轼于花甲之年贬谪惠州,在惠州生平第一次吃到荔枝,写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至能事:“……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读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把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作者结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将荔枝的形态结构、生产种植及相关历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向读者娓娓道来。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穿插其间的古诗文使全篇富于典雅的文化气质,达到了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人文性的融合统一。 全文结构明晰,层次分明。标题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光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作为一篇说明文,全文采用了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以达到准确、客观、具体、科学的效果;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不仅能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还可以使文字生动活泼,引发读者兴趣,也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获得科学知识。 结构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全文说明对象“荔枝”。 开头写作者小时候读《荔枝图序》的故事,是为全文做铺垫,引出文章的说明重点。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0段)依次说明荔枝的生态特征。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荔枝果和荔枝花的特征。第2段至第9段按由表及里的顺序说明荔枝果的特征。第2段至第5段按照观察顺序说明荔枝果的外形特征,包括外壳、颜色、形状、大小。第6段至第9段按照空间顺序说明荔枝的果实特征,包括壳膜、果肉、特性、果核。第10段则说明荔枝花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1段至第14段)说明荔枝的生产情况。第11段说明荔枝的产地分布,第12段说明关于荔枝的书籍,第13段说明荔枝的生长气候和移植,第14段介绍荔枝果“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的发展建议。 写作技巧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好地展现。 打比方。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万几重”,把稀奇的荔枝品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列数据。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到二十克”;如介绍荔枝储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摄氏度到5摄氏度,可以储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语言特色 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语言有两大特色,即文学性和科学性。 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让说明过程生动形象,又使文章诗意盎然。“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夸张地写出了吃毕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 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种事,如果改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