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82500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2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内容、作者生平及有关诗歌常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积极进取、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对于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2. 难点: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计:幻灯片出示秋天的校园图景,设计情境。 师:早起的校园秋意渐浓微风凉,(此处导入校园的秋景图,让同学们观赏), 正值深秋,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预设:景物—落叶、秋雨、桂花、菊花等;形容词—萧瑟、清冷、秋高气爽等。) 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历代作家都有“悲秋”传统主题的创作,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秋词(其一)》,看一看他笔下秋天的别 样韵味。 二、知人论世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 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思路:先找同学结合手中的教材对作者做简要的介绍,教师补充。) 三、初读感知———秋之声 1. 原文展示、齐声朗读 设计:第一遍朗读重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知识点: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七绝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其节奏一般按 照“二二三”停顿 幻灯片出示; 《秋词(其 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学生示读、读出情感 设计:第二遍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让每位展示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读完之后对 诗歌的情感把握。 过渡: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我们先要理解其意,才能 赏析其境。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说一说诗歌的大致内容,做到语句 流畅。 四、整体感知 秋之意 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诗句大意: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师:“自古”指从古至今,开篇两个字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我言” 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前后两句形成———对 比。 思考:古诗词中蕴含秋天怎样的“悲”绪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 思 念 之悲)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 忧 愁 之悲) 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 孤独 之悲)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 感伤 之悲)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排云:推开白云。 碧霄:青天。 诗句大意:万里晴空,一只鹤展翅凌云推开白云,就引发我的诗情到达蓝天。 思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之上,有境界,则 自成高格。”老师认为《秋词》写秋,其境界却不一般,刘禹锡为读者展现了不 一样的秋景图,它是一副怎样的画卷 描绘了什么样的秋天 答案: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 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 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 呼应前文“我言秋日胜春朝。” 思考2:鹤”是主要意象。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眼中的“鹤”形象 它表达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请同学们分析“排”这个字。诗歌常有“诗言志”或“借物抒情”的 作用,将“鹤”与诗人本身联系起来,豪迈之情。 知识点:诗歌中古人常用“浮云”指奸佞小人。 3. 出示背景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 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