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87858

23 《孟子》三章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5097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堂,孟子,三章,课件,无忧,新课标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3课 情景导入 在晨曦微露的教室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风云之际。那是一个思想激荡、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孟子,这位伟大的儒家学者,以其“仁政”思想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孟子>三章》,走进孟子那深邃而温暖的世界。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内容。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3.反复诵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理解“人和”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知 人 论 世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深 入 文 本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意释疑解难 (一)梳理整体诵读流程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限制时长5分钟)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意释疑解难 (二)明确文章断句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意释疑解难 (三)分析文章重点字词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军备)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意释疑解难 (三)分析文章重点字词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习活动一:梳理文意释疑解难 (四)分析文章语句翻译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