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87890

【核心素养】23《孟子》三章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317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分层,解析,原卷版,练习,同步,核心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孟子》三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气势雄伟。 【答案】D 【详解】D.“抒情散文”错误,应是“说理散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故选D。 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 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 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主要讲了担当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问题,而非治理国家;“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表述有误; 故选A。 3.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故选C项。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2)拂: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答案】4.(1)选拔、任用 (2)同“弼”辅佐 5.(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6.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2)“行拂乱其所为”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同“弼”,辅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