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98756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研习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875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研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同时也兼顾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表达与交流”这一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诸子散文中提炼观点,对不同观点有自己的思辨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新课标有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2.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3.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子·兼爱》篇。共安排成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论语》十二章从《学而》《八佾》《里仁》等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弟子独白和师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大学之道》也就是为人处事之道,就是做人的根本,主要内容是为人处世之道,基本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学习本课,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人皆有不忍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不忍人之心”,就是不能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人性本善。为此孟子又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学习本课,要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老子》四章一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学习本篇文章,要把握其道家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也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借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是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还占地方,碍手碍脚;可是在庄子眼里,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很显然,惠子是实用主义的,而庄子是审美主义的,后者超越了某些世俗概观念,达到了一种“诗意地栖居”的境界。学习时要注意品味《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说理形式及效果,领悟庄子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境界。 《墨子·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