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00042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2024)二年级上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91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数学,师大,2024,二年级,认识
  • cover
倍的认识(二)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课标分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乘除知识以及初步认识了“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的知识点主要有在建立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由“倍”的含义,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明确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学生分析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倍”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能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等活动得出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几倍;并且学生在二年级学过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本节课重点需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通过画一画、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解题策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几个几是多少”的除法含义。 五、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小朋友植树”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几个几是多少”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六、教学用具 课件、学程单 七、教学过程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第一行: 第二行: (1)说一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倍。(复习) (2)圈一圈。第( )行是第( )行的( )倍。【清楚谁是谁的几倍】 2、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同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植树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