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单元 导 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同学们,你们于繁重的学业中,是否会抬头远望?欣赏窗外的美景: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 第一篇 《答谢中书书》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作品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他在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解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课文解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指欣赏 指人间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再 读一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课 文 探 究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课 文 探 究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课 文 探 究 3.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课 文 探 究 4.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主 旨 归 纳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梳理 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绘 仰视:高峰入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