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1382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9-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1次 大小:14359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文化culture: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1.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3.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4.陆王心学: 清即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两大学说的合称。陆始主“心即理也”,为学初倡“发明本心”为主;王继而广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论。两者基本思想一脉相承。与程朱学派相对称。参见“象山学派”、“阳明学派”。 5.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知能结构】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1、分布: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点: (1)多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影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1、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家文化形成: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人际关系); 政治方面:“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君民关系)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恢复等级秩序)乐(社会和谐稳定)制度 教育方面: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有教无类,整理典籍,传承文化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3、“百家争鸣”局面: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