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佳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学生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边塞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珍视和平的情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等。 重点难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目 录 走进诗人 壹 读通诗意 贰 欣赏并领悟诗文 叁 总结拓展 肆 夜上受降城闻笛 走进诗人 壹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知识链接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通诗意 贰 读诗歌,断诗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lú xiáng zhēng fēng 读通诗意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读通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芦管:笛子。 ②征人:戍边的将士。 ③尽:全。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欣赏并领悟诗文 叁 欣赏诗句 解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欣赏诗句 解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把声音、色彩与情感描写得十分贴切,全方位调动读者的感官。 写得有色有声有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的抒情做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手法)写出。诗人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标新,使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将景色、声音和感情融为一体。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似雪”“如霜”;第三句写的是声:“吹芦管”;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铺垫,征人望乡的画面使诗歌余味久远。诗歌把景、声、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