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45494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日期:2024-12-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4698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qiāng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一带)。次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离家漫游 18—26岁 开蒙读书 4—17岁 江油 平武 成都 扬州 安陆 定居安陆 美满幸福 26—39岁 长安 供奉翰林 名满长安 41—43岁 洛阳 李杜会面 安史之乱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李白入京,令他供奉翰林。李白以国士自诩,渴望施展政治抱负,但唐玄宗仅以文士待之,让他写诗作乐。不到两年他就被“赐金放还”。 再度漫游 43—54岁 站队永王 入狱流放 56—58岁 流放夜郎 途中获赦 当涂 与世长辞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避难。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永王之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 矢志平乱 壮志未酬 59—60岁 上元二年(761),60岁的李白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返,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诗文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 认识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诗作《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浪漫主义: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认识作者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写了《峨眉山月歌》);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本诗所述的情形。 朗读诗歌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言律诗 押ou韵 题材:送别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赏析-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要往楚地游览。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地点、事由。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赏析-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颔联:以移动视角写舟过荆门时所见景物的变化。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写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 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赏析-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丽景象。 颈联:以静观视角描摹江上美景。 比喻,把明月比作明镜,写出江水澄澈明净。(水中映月图) 比喻,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写出云霞的变幻多姿。(天边云霞图) 赏析-颔联颈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颈联壮阔奇丽的景象,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活力。 赏析-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尾联:抒情。“送”字点题。 “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水对我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舟渡过荆门时所见的秀丽景色,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