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5021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43038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巴特勒,PPT,32张,课件,上尉,编版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 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品。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背景资料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1856年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洗劫和焚烧。 背景资料 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1861年 背景资料 生字正音 赃物( )    箱箧( ) 制裁( )     给予( ) 恍若( )    琉璃( ) 珐琅( )    眼花缭乱( ) 惊骇( )     晨曦( ) 瞥见( )     劫掠( ) zāng qiè cái jǐ huǎng liú lí fà láng hài piē jié xī liáo 词语解释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箱子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交代写信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课文解读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作者直接指明对方让自己写信的用意,即在侵略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高尚的、光荣的,为下文展开批驳树立了靶子。 2.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是“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3.第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这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这样写是欲擒故纵,而且表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4.第3段中雨果是怎样介绍圆明园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具体介绍园中之物,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再概括讲述圆明园是人类幻想中的理想园林。作者借助想象从多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