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52222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 2.5生物的多样性 培优卷(含答案)

日期:2024-11-27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15946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2.5生物的多样性 培优卷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形似树叶的叶 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带有毒毛色彩鲜艳的洋辣子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绿色的长蝎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 故选:B。 2.解:据图形成的食物链:丙→丁→甲→乙。 A、乙是动物,A错误。 B、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乙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错误。 D、丙是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丁是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甲是食物链中的第三营养级,乙是食物链中的第四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3.解:梭梭树叶片呈鳞片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以适应干旱的荒漠环境。故梭梭树叶片呈鳞片状的主要原因是:荒漠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少,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由图可知,土壤中的微塑料可以通过植物根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图中的食物链有:植物→人类、植物→昆虫→家禽→人类、植物→家禽→人类。因此图中微塑料迁移到人体内通过的食物链有植物→人类、植物→昆虫→家禽→人类、植物→家禽→人类,3条,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解:A、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不符合题意。 B、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B不符合题意。 C、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人工鱼礁与其中的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及生活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A、鱼的流线型的身体可以减少运动时的阻力,不符合题意。 B、鲸鱼适应水生生活,用肺呼吸体现生物适应陆生环境,用肺呼吸一般为陆生生物,不能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符合题意。 C,骆驼的驼峰和宽大的脚掌可以适应在沙漠较长时间生活,体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不符合题意。 D、鸟类有些骨骼中空以减轻体重,适于飞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解:A.蚯蚓的前端触觉不灵敏,可以减少钻土时因土壤摩擦带来的痛苦,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 C.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丝表面具有黏液,鱼儿离开水,鳃丝就粘连在一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导致鱼缺氧死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炎热缺水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阳光、空气、土壤和水等是非生物成分。图中①表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②和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④代表着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故选:A。 9.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