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运用联想思维,完成课堂任务,总结《灯笼》这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2. 学生能认识到灯笼的民俗意义与文化价值,感知作者浓郁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3.学生能品味《灯笼》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清新淡雅、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运用联想思维,完成课堂任务,总结《灯笼》这类散文的阅读方 法 。 难点:学生能品味《灯笼》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清新淡雅、含蓄隽永的语言 风格。 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说“月色灯山满帝都”,又说“花市灯如昼”,提起灯笼,他们的诗情 可谓不绝,同学们,你们由灯笼能联想到什么呢 学生答案预设:想到光明、温馨与美好,想到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元 宵等。 是的,灯笼的文化内涵是厚重的,在电灯尚未出现与普及的时代,慰藉了 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的11月,这一月,天津 最有影响力的报刊《益世报》收到了一篇名为《灯笼》的来稿。老师想邀请同 学们担任报社编辑,帮助老师将这篇文章顺理发表。 (二)工作任务①———文稿校对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就要做好校对文稿的基本工作,请同学们打开 导学案,完成【文稿校对】部分的内容,看看哪位编辑最认真严谨,准确无误。 学生读,有错误其他同学纠正。 (三)工作任务②———文稿审核 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有最基本的校对功底,还要具备足够严谨的审稿意 识,明确《灯笼》发表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编辑深入理解文章去挖掘。 似乎有些难度,怎么办呢 正巧,《益世报》的主编给同学们送来了个好帮手———灯笼。(出示灯笼) 同学们,我们一同来看看,一个灯笼可以拆分为哪些部分 学生答:灯套,骨架,灯座,灯穗,灯心… 任务一:灯套———与灯笼结缘 我们不妨就将吴伯箫先生的文章当作一只灯笼,进行拆解与组合。灯笼的 灯套是由纸张或布片组合而成,如果这篇散文就是一只灯笼,组成文章的“布 片”应该是什么呢 冯骥才先生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 PPT: 一位年轻伴侣问我,何谓散文 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 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经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突然被推到水 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散文,就是 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用力,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 更无须“绞尽脑汁”。 ———冯骥才 所以吴伯箫先生文中缝制灯笼套用的“布片”是什么 学生答案预设:是那些值得写的事情。 是啊,是那些值得写的事,是与灯笼结下的缘。《灯笼》这篇文章写了哪些 和灯笼有关的内容 阅读3-11段,请用“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 ”的 句式来回答。 答案示例: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我挑着灯笼去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 考的掌故;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我小时候接过母亲给的纱灯上下灯学;一提 起灯笼,就会想起村口挂着红灯,为孤行客引路;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元宵 节看灯笼,追逐龙灯;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族姊远嫁,轿前后挂灯显富贵; 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用朱红在纱灯上描摹宋体字;“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汉 献帝与灯笼作伴。一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和“雪夜入 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 同学们都很擅长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原来啊,吴伯箫先生把自己 乡村生活的回忆和联想到的历史中的人物制成了这只灯笼的“布片”,自然而然 地就缝制出了这篇文章的“灯笼套”。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诸位编辑解答,作者如此自由地放了大量的内容,这 篇文章有没有变得杂乱无章呢 学生答案预设:没有,以“灯笼“为线索。从回忆到乡情民俗再到历史。 【板书:自由而有序的思绪(灯套)】 ( 任务二:灯骨———与灯笼结情 ) 只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