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68558

第四单元一《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393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四,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关于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 B.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 C.“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议论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 D.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并在记述中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①,但这座小桥连接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 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②,房子虽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 每到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子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对偶 B.拟人 比喻 夸张 C.拟人 对比 对偶 D.比喻 对比 夸张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笑着、闹着,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这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乌云密布,落下了一些雨点,顿时现场开始骚动不安。歌声一停,主持人快步走到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 ”主持人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故乡的山泉 徐 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词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